当重庆洪崖洞的吊脚楼在夜色中亮起璀璨灯火,当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唐宫夜宴演员与游客隔空互动,当青岛明月・山海间的山海经主题街区单日客流突破10万人次......中国夜间旅游已从夜市小吃与灯光装饰结合的初级形态,进化为承载文化传播、科技体验与消费升级的复合型业态。
来源:城市光网(长江不夜城)
据中国旅游研究院《2023-2024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》显示,2023年我国夜游市场规模达1.57万亿元,2024年国内夜间旅游总花费攀升至1.91万亿元,同比增长21.7%;节假日期间的夜间消费热力更盛,2024年国庆黄金周全国景区夜间游客同比上涨33.2%。
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:“旅游休闲活动已从白昼延伸至夜晚,18点至22点成为高活跃度的夜间经济黄金4小时。”在这一趋势下,游客需求逐渐向在地化、艺术性、轻松感的体验转变,古镇乡村、文娱综合体、城市夜行、公园、动植物园等空间成为新的夜游消费热点,夜间旅游不仅是文旅行业的重要战场,更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
展开剩余92/中国夜间旅游的发展历程:从自发萌芽到系统探索中国夜间旅游的演进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伴随消费需求、政策引导与技术革新逐步升级,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:
1.萌芽期(2000-2012年):以食、购为核心的自发形态
这一阶段的夜间旅游多为市场自发形成,核心场景集中于城市商圈夜市与景区周边配套。如北京王府井小吃街、上海城隍庙、武汉户部巷等标志性夜市,以小吃、小商品售卖为主要模式,成为游客夜间活动的主要选择;少数景区尝试突破“白天开放、夜间闭园”的传统,如 2003年西安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开放、2007年杭州印象・西湖实景演出首演,但覆盖范围有限,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。
(上海豫园·城隍庙,图源:沪上推荐官)
此时的夜间旅游更像是日间旅游的附属品,产品同质化严重、文化内涵缺失,且缺乏夜间交通、安全等配套支撑,尚未进入系统性规划阶段。
2.成长期(2013-2018年):政策引导下的业态拓展
2014 年《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》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“开发夜间旅游产品”,政策红利推动夜间旅游从自发走向规划。成都推出夜游锦江航线,用灯光串联历史地标;南京夫子庙升级夜游业态,引入非遗皮影戏、江南评弹;苏州平江路、丽江古城等历史文化街区通过灯光改造、业态调整等方式,成为夜间旅游核心载体。
自然观光类景区也开启夜间运营破冰:黄山推出夜宿黄山观星空,西双版纳野象谷开发 夜间雨林探秘。但这一阶段仍存在明显短板,即多数项目依赖灯光秀、夜市的模式,游客打卡式游览现象普遍,停留时间与消费转化率偏低。
3.爆发期(2019年至今):全域创新下的品质升级
2019年成为中国夜间旅游爆发年,《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》明确提出“发展夜间文旅经济”,截至2023年全国已建成447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,形成全域覆盖、梯次发展的格局。
这一阶段的夜间旅游呈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鲜明特征:AR/VR、全息投影等技术深度融入场景,“夜游+工业遗产”、“夜游+非遗”、“夜游+体育”等跨界业态涌现,细分市场(如 Z 世代剧本杀与夜游、家庭客群的亲子夜游)逐步成型,标志着中国夜间旅游进入品质化、个性化、系统化的全新发展阶段。
(泰顺廊桥木偶燃星,全息投影与光影秀)
02/当前中国夜间旅游的核心探索:四大维度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经过多年发展,中国夜间旅游已形成一些探索路径,主要通过文化挖掘、科技融合、业态创新到运营优化四大维度的协同发力,打造出一批具有标杆意义的项目,为行业提供可复制、可借鉴的经验。
1.文化赋能:深挖在地基因,打造独特主题 IP
文化是夜间旅游的核心竞争力,中国夜间旅游探索的关键路径之一,便是通过挖掘地域文化资源,打造具有独特辨识度的产品,避免同质化困境。其具体实践包括三个层面:
一是历史文化的活态转化。将历史典故、传统民俗转化为可体验的夜间产品,让文化从 静态展示变为能让游客动态参与的体验。如西安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核心,通过不倒翁小姐姐得互动表演、贞观之治主题灯光秀、唐装巡游等形式,再现盛唐长安的夜间繁华;普洱茶马古城旅游小镇以穿唐越宋玩转古城为品牌定位,将普洱茶文化历史与唐宋仿古文化深度融合,规划四方听音广场、锦鲤美食街、盛唐市集、茶马互市等特色区域,形成夜食、夜游、夜购、夜娱、夜宿的全链条体验。游客在此不仅能品尝普洱茶宴,还有茶马古道主题实景演出,在唐宋风格的建筑群落中感受千年商道文化,开业后单月营收突破亿元,成为云南夜间旅游的亮眼名片。
(图源:网络)
二是非遗文化的夜间活化。依托国家级、省级非遗资源,开发夜间非遗体验项目,推动非遗传承与旅游消费结合。如如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将国家级非遗 “打铁花” 融入夜间夜游场景,每当夜幕降临,匠人手持特制工具将千余摄氏度的铁水泼向空中,铁水遇冷瞬间绽放出漫天金花,火光与古城建筑相映成趣,既拓展了非遗的传播场景,也为夜间旅游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。
图源:万岁山武侠城
三是当代文化的创新表达。结合城市或景区的当代文化特色,以现代审美与科技手段为支撑,打造兼具时代感与吸引力的夜间产品。以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的海洋夜光大巡游与烟花秀为例,其紧扣海洋文化的当代表达,将主题IP、科技特效与沉浸式体验深度融合:夜间巡游环节,造型各异的主题花车通体采用LED灯光装饰,还原鲸鲨、海龟、水母等海洋生物的灵动形态,配合动态光影变化与海洋主题音乐,仿佛将海底世界搬到陆地,演员身着海洋元素服饰与游客互动,传递出轻松活泼的海洋文化氛围;而压轴的烟花秀则以广阔夜空为幕,将绚烂烟花与园区内的海洋主题建筑、中心湖景观相结合,通过精准的燃放节奏与灯光、水幕特效的协同,既展现了现代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之美,又传递出对海洋生态的敬畏与热爱。
来源:珠海横琴度假区官网
2.科技融合:以技术革新重构夜游体验
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,科技已成为中国夜间旅游体验升级的重要支撑,通过技术创新打破时空限制,创新了传统的夜间旅游形式,为游客带来虚实结合、感官震撼的沉浸式感受。其应用主要集中于三个领域:
一是视觉体验的科技升级。利用 LED、投影 Mapping、全息技术等,打造震撼的视觉效果,提升夜间景观的吸引力。如广州珠江夜游的3D全息投影技术,首次运用3D全息投影技术,可根据季节、景物、活动主题等灵活设计多元化外观造型,借助动态变幻的3D全息视觉效果。不仅提升珠江水上旅游观光品质,还打造广州珠江夜游新的风景线。
图源:中国船舶报
二是互动体验的数字赋能。通过 AR/VR、互动感应设备等,增强游客的提样。常州恐龙园打造的“奇幻D秀”,采用3D裸眼效果技术协同激光雕刻技术,把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价值观在多维感知中完成生动传递与深度诠释。恐龙主题涂装的建筑、道路彩绘的恐龙足迹、全场景动态灯光系统,共同构建出布鲁克林、侏罗纪式的奇幻秀场;夜间推出的全息恐龙军团表演,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让恐龙在游客身边复活,配合音效与互动装置,打造出沉浸式史前世界体验。2024 年春节期间,常州恐龙园游客数同比增长超40%,收入同比增长超70%,印证了科技对夜游营收的拉动作用。
图源:中华恐龙园
三是运营管理的智慧优化。利用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技术,提升夜间旅游的运营效率与安全保障。如多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引入智慧客流监测系统,实时监测游客数量,避免人员过度密集;上海迪士尼乐园通过官方 APP实时推送夜间演出时间、排队信息,为游客提供精准导航,优化游览体验;部分景区采用智能照明系统,根据游客流量调整灯光亮度,既节约能源,也避免光污染。
3.业态创新:构建闭合消费链
夜间旅游的竞争力不仅在于单点吸引项目,更在于多业态融合,即“夜游 +” 跨界融合是中国夜间旅游拓展产业空间的关键路径,通过与不同产业的结合,整合食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等要素,延长游客停留时间,提升消费转化率,形成一站式的体验闭环。其主要融合方向包括:
一是 “夜游+商业”:推动商业空间向夜间生活综合体转型。传统商圈通过引入夜间演艺、主题展览、休闲娱乐项目,从购物场所变为夜间社交空间。如成都 IFS 夜游推出屋顶灯光秀、艺术展览,上海环球港夜间引入沉浸式戏剧,吸引游客在商业空间停留消费,实现购物与体验的双重价值。
二是 “夜游+工业遗产”:盘活工业遗存,打造特色夜间场景。依托老旧厂房、矿山、铁路等工业遗产,通过灯光改造、业态植入,开发工业主题夜游项目。如北京首钢园以工业风为特色,将炼钢高炉改造为夜间灯光地标,引入夜间滑雪、露天影院等项目,成为北京夜间旅游的新地标,开发了“嗨!高炉”等系列夜游活动,助力建设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“首钢支点”。
图源:首钢园官方
三是“夜游+乡村”:助力乡村振兴,开发乡村主题夜游。结合乡村自然景观、农耕文化,开发乡村夜游产品,推动乡村旅游从日间观光向夜间停留延伸。如浙江安吉鲁家村夜游以田园风光为核心,推出稻田灯光秀、农耕体验、乡村美食项目;云南大理双廊古镇夜游依托洱海景观,打造渔村文化夜市、洱海游船等活动,既带动乡村经济发展,也为游客提供差异化的夜间体验。
图源:网络
4.运营优化:以精细化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
优质的夜游项目不仅需要好产品,更需要好运营——通过创新运营模式、优化服务体验、降低合作风险,实现景区、商户、游客的三方共赢,保障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。
青岛明月・山海间在运营模式上的突破极具创新性。项目打破传统景区收租的盈利模式,改为仅收保证金并免房租,大幅降低商户的投资风险与运营压力;同时通过统一营销、集中管理,帮助商户提升客流量与销售额。这种景区与商户共生的模式吸引了200余家商户入驻,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,带动周边就业人群超2万人,形成景区旺、商户火、居民富的良性循环。
同时,景区不断创新迭代的表演项目,采用“天天有演绎、周周有活动、月月有主题”的活动设计理念,着力发展全时、全季运营能力,通过丰富夜间消费场景与活动内容,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,激活项目不同时段的价值,显著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与商业坪效。
精细化运营还体现在细节服务上:北京环球影城通过官方APP实时推送夜间演出时间、排队信息,为游客提供精准导航;多数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引入智慧客流监测系统,实时调控人流密度;部分景区延长周边公共交通运营时间,解决游客夜间返程难的问题。这些细节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,更增强了项目的口碑传播力。
图源:青岛明月・山海间
03/中国夜间旅游现存问题与挑战尽管中国夜间旅游已取得显著成就,但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,仍面临四大核心挑战,需行业共同破解:
1.文化挖掘流于表面,同质化竞争加剧
部分项目对在地文化的挖掘停留在符号化层面,简单复制古风建筑、灯光秀等模式,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解读,导致同质化明显,游客审美疲劳;部分项目盲目跟风热门主题(如山海经、大唐文化),忽视本地特色资源,缺乏独特吸引力,难以形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。
2.科技应用重形式轻体验,性价比失衡
部分项目过度追求高科技,盲目投入全息投影、无人机表演等设备,却忽视游客的实际体验——如AR夜游项目需下载专用 APP,操作繁琐导致游客参与率极低;部分科技项目投入成本高(单场无人机表演成本较高),但对客流的拉动效果有限,导致项目盈利周期延长,中小景区难以承受。
3.业态融合碎片化,消费链条不完整
部分夜游项目仍存在业态单一问题:或仅聚焦观光(如单一灯光秀),缺乏餐饮、购物等配套;或虽有多元业态,但各业态间缺乏联动(如夜市与演艺项目时间错位),难以形成 一站式多元化的体验;部分项目忽视夜间住宿配套,导致游客以一日游为主,无法充分释放消费潜力。
4.运营管理粗放化,配套支撑不足
部分项目缺乏运营前置思维,规划阶段未充分考虑夜间安全、交通、环保等问题:如夜间巡逻人员不足导致安全隐患;周边停车场容量不足、公共交通停运早,影响游客出行;部分自然景区夜间灯光过度使用,造成光污染,破坏生态环境。
04/结语:中国夜间旅游的未来方向回顾中国夜间旅游的探索历程,从夜市的灯火初燃到不夜城的万象共生,从简单的食、购到文化、科技的融合复合型业态,夜间旅游已成为中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。
未来,中国夜间旅游的发展需聚焦三大方向:
一是深化文化赋能,从打卡式观光转向沉浸式体验,挖掘小众文化、地域特色文化,通过“故事化叙事+参与式互动”,打造具有独特记忆点的主题IP;
二是理性科技应用,以提升游客体验感为核心,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,避免为技术而技术,降低游客参与门槛,提升科技应用的性价比;
三是构建共生生态,通过运营前置的思维,完善夜间交通、安全、环保等配套,推动景区、商户、社区的协同发展,让夜间旅游不仅成为 “吸引游客的窗口”,更成为提升本地居民生活品质的载体。
当夜间旅游真正实现文化有深度、科技有温度、业态有活力、运营有精度,它将不再只是文旅行业的附加产品,更将成为展现中国城市魅力、传递文化自信的名片,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
发布于:广东省盛达优配-免费股票配资-深圳配资-配资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